1.在强化理论中,根据强化的时间和频率,对课堂强化的安排一般有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两种选项,下列关于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的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连续强化是对学生每次出现的理想行为都予以强化
B.运用连续强化来形成良好的行为,所花时间较长
C.间歇强化可以根据理想行为出现的次数比例和时间间隔来作出进一步的选择
D.间歇强化的一个重要优点是消退缓慢,在良好行为形成之后即使不予强化也能维持较长时间
2.某学校为热爱体育的学生创设了有趣的课外活动,具体做法是将对体育活动有特别兴趣的学生组织起来,进行体育技巧训练,并创建了羽毛球队、乒乓球队、篮球队、足球队等,一队的人数控制在10至20人。学校的这种课外活动组织形式属于( )。
A.群众性活动 B.个人活动
C.团队活动 D.小组活动
3.教师在做教学准备工作时,会对教学过程中的每一细节周密思考、仔细策划。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可能性进行一定的预估,并设计好相应的回馈和引导。这体现了教学设计的( )特点。
A.操作性 B.预演性
C.易控性 D.创造性
4.徐老师发现学生随地扔垃圾后,为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她在班会课上告诉学生要讲文明、爱卫生,垃圾随地扔加重了清洁工作者的负担,并在周末组织学生帮助清洁工作者清扫大街。徐老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遵循的德有原则是( )。
A.导向性原则 B.知行统一原则
C.疏导原则 D.集体教育原则
5.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先行预习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这体现出学习规律中的( )。
A.发现律 B.效果律
C.练习律 D.准备律
点击查看答案
答案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连续强化是组织行为学中强化程序的一种,指每一次理想行为出现时,都给予强化,可以快速学习新行为,但习得行为也会快速消失。所以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间歇强化是在对刺激发生反应时,不一定每次都给以强化(或补强)的强化法。即使在部分强化条件下,学习也能成立。但学习成立所需要的时间比连续强化多,一旦学习成立,消退所需要的试行次数也多。故本题选B。
2.【答案】D 解析:小组活动是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小组活动一般以10-20人为宜。因此题干中的课外活动组织形式是小组活动。故本题选D。
3.【答案】B 解析:教学设计的特点:(1)指导性;(2)统整性;(3)操作性;(4)预演性;(5)突显性;(6)易控性。其中,预演性是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实际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每个步骤在教师头脑中的预演过程。题干中老师在做教学准备时,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可能性进行一定的预估,并设计好相应的回馈和引导,属于预演性。故本题选B。
4.【答案】B 解析:知行统一原则是指德育要引导学生把课堂道德理论学习与课外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把提高道德认识与养成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做到心口如一、言行一致。题干中老师在班会课上告诉学生要讲文明、爱卫生等,并且在周末组织学生帮助清洁工作者清扫大街,体现出知行统一。故本题选B。
5.【答案】D 解析:准备律在试误过程中,当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时,事前有一种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实现则感到满意,否则烦恼;反之,当这一联结不准备实现时,则感到烦恼。也就是说,学习者在进入某种情境时所具有的预备性反应倾向会影响到某种反应的学习。题干中,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先行预习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就是让学生有一种准备状态。故本题选D。
教师资格考试备考资料推荐-2021最新版—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 教材+试卷 10本套 【幼儿园、小学、中学】自选